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体现到产品文案上也的确如此。你要相信网友的眼力,任何不清楚的问题zui好都不要试图蒙混过关。有时很小的一个细节,就可能引发质疑,甚至会被越挖越深。
反之,如果多描写细节并做到无懈可击,则更能增加文案的可信度。产品传播文案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经常集中在下面几点:
文案细节要真实
1.日期错误由于当事人也不一定记清楚准确的时间,所以故事型传播文案中有时会出现日期错误的问题。这种错误单独看不太容易发现,但有时候结合上下文就能看出问题了。
例如,前面说2018年4月发生了某某事,但后面又说3个月后的一天,秋高气爽,那就一定有个日期出错了。再或者前面讲2016年,接下来说,第二年他获得2018年度某某奖项,恐怕也是有问题。要规避这种情况,一种方法是找当事人进一步核实,另一种方法是去掉时间参照词,采用如“3个月后”“第二年”等同。
2.常识性错误“田野里的高果熟了,一棵棵沉间向地低着头,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如一片火的海洋。一只小猫队在树萌下,瞪着眼睛愣愣地盯着他在午后的骄阳下挥汗如雨。”
这句话有问题吗?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高梁不会低头;再一个是,有骄阳,即使在树萌下,小猫应该也不会“瞪着”眼睛。
常识性错误也是比较容易出现的,如把某道菜写错了菜系,用错了某个专业性的术语等。规避这类错误,重要的是仔细观察,采访的时候多问勤记,尽量不在文案中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更不要加入编造脆想的成分。
3.人物说话太书面文案中,经常会出现直接引语,这样可以使内容读起来更生动。不过要注意一个人的表达方式要和他的学历水平相匹配。而且在日常对话中,使用的应该是口语,不要在人物对话中使用书面语。例如,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大家喊“爸爸”的时候都不会使用“父亲”。
讲故事时,直接引用说话者原汁原味的口语,有时反倒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写一篇原产地故事的文案:
路边就是老张的国地,大获长得没过了膝盖。老张开心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返着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大获长势好,产量高,大获头质量也好,估摸着一亩地能收4000斤。现在市场上3块多一斤,一亩地就能卖1万多元钱。”话很朴实,也很可信。
但如果这样写:路边就是老张的园地,大获长得没过了膝盖。老张开心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报着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大获长势好,产量高,大蒜头质量也好,预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按照市场价6元多钱一公斤计算,一亩地就能收入1万多。”给人感觉就大打了折扣。
4.偷换概念这种问题往往是文案创作者有意为之。通常被换的是创始人或者专家身份,也可能是获得的奖项、荣誉等。例如把曾任的下属公司的高管,误解成集团公司高管。2019年年初,还曾出现过一起员工“打假”事件,起因是一篇名为《那个从阿里离职的漂亮女高管,从来不过情人节》的微商推销文案火了,但不少阿里巴巴的员工提出质疑,表示她此前曾在阿里健康任职,但不算高管。
这种情况或许不被注意,但一旦被网友指出来,则涉嫌造假,会对产品品牌造成损伤。
5.以偏概全为了渲染效果,有意地将某一种情况单方面放大。例如为了显示某个人的困境,渲染其家庭经济压力巨大,他克服重重困难,却故意不提家中能够分担其责任的其他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