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新媒体运营表示文案逻辑要严谨

粉时代

逻辑严谨可能不会给文案加分,但如果文案的逻辑存在问题,却很容易引发质疑,给文案减分。新媒体代运营介绍产品传播文案中比较容易出现逻辑混乱的地方有:

1.时间点

许多时候可能是当事人叙述混乱造成的。沟通采访时,对方自相矛盾的描述可能被忽视,但落笔的时候就显现了出来,如果不进行梳理而直接使用,就会造成事件进展上的混乱,两件事可能相互影响,却先先后后分不清楚。

故事型产品文案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当事人也实在说不清楚,zui好的做法就是将其中的某个事件舍弃,或者规避掉因为时间轴造成逻辑混乱的部分。

2.人物身份

一个公司的业务新人请一个集团公司的总裁喝酒聊国际经济形势,这种情节基本只可能出现在影视剧或者脑洞大开的都市小说里。

不要强行赋予小人物超过自己能力的能量和过多的巧合。否则即使你逼着自己相信了,受众也会通过逻辑推理发现问题。

3.叙事人称

叙事人称也是事故高发“地段”。

有些文案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来回变换,几番下来可能作者自己都晕了,更别想让受众看明白。

产品推广文案不是文学作品,建议尽量直接明了,直接引语使用引号,少做角色的来回切换。

4.画蛇添足的部分

有时为了对文案内容加以佐证,作者会增加专家的说法或者相关的图片。这些内容的增加应该适可而止,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抽。

专家说多了可能反而削弱了产品的创新性;图片用错了,反倒暴露了问题。

例如在互联网上曾一度“10万+”的一篇文案里面,提到自己6年前曾赠送别人小礼物,并贴出小礼物和赠言的照片,还特意标注是当年拍摄的。这一点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怀疑——先抛开这张只有小物品连个人都没有的照片怎么会被保存到现在不说,当时你怎么就会知道多年后要用它们做配图,而专门为它们拍照呢?谁会习惯给自己递给别人的一张纸条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