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如何规避IP的认知误区

粉时代

IP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是不可估量的。当然,IP营销也有很多认知误区,需要经营者有深入的了解。下面主要介绍3个需要规避的IP认知误区。

1.IP等于网红经济

一个优质的IP肯定有不少忠实粉丝,不过有粉丝并不意味着其是IP,比如一些网络红人,通过在网络渠道发布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直播等形式收获了一批粉丝,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一些企业也会找这类网红合作销售产品。其实有一部分网红是可以打造成IP的,不过认为运营者在加深对IP的认知时,当然不能只关注网红这个领域。

2.IP做广告就是借势营销

其实,现在人们很容易看到IP进行营销,比如“罗辑思维”火了之后就有了自己销售商城的链接。

papi酱火了之后也会转广告,或在自己的短视频中放广告,如图10-13所示。

  图10-13 papi酱的微博广告

正是由于这种IP做营销的情况很多,让很多人混淆了IP的授权营销和借势营销,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微博上很火的美食博主“李子柒”,她在微博上推送的一些产品就有很多粉丝乐意买单。

因为这个微博IP所销售的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且已经有了足够影响力的IP才能形成这样的营销。因此IP的授权营销核心在于内涵,而不是简单地借某个热门或红人的关注度来进行营销。

3.IP等于知识产权

IP是由知识产权的概念发展来的,且多数以文章、小说的形式呈现,但如果运营者只将IP的概念理解为文章或小说等知识版权,就会让IP的含义变得单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篇非常火爆的文章或许并没有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是法律意义上的IP,但因为其有影响力、有价值,在大众看来就是IP。

比如,几年前作家周宏翔写的文章《地铁姑娘》,就温暖了很多人,在《见字如面》的节目中也被念到,虽然是几年前发表在公众号上的很短的一篇文章,但其价值和影响力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