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下午,去参加了一个主题为“跨界共生”的交流活动,顺便体验了下做团体教练的工作。晚上又去了个撸猫趴,认识了些阿里、头条、央视、自媒体、投资圈的朋友。
玩太high,回家路上淋了雨,结果就直接感冒了。= =
有几个感受:
(1)
成功跨界,把“不务正业”做成事业的人,可能比大家想象得要多。叫斜杠也好、U盘人也好、跨界人也好,都不重要。大家都是有使命感的手艺人。
(2)
过去,跨界是优秀人的一种选择。未来,跨界可能会是求生的基本要求。
因为,所有细分领域的红利,都在快速消失。想创造新的价值、新的增量市场,在残酷的中国式竞争中存活,突破界限的创新是必须的。
不跨界、不斜杠,以后可能就没饭吃了。
(3)
趁年轻,多阅读,多经历,多(有目标的)学习,是利大于弊的投资。
经历越复杂,思维越弹性,适应变化的能力越强。
在当下适应得越好,在未来可能适应得越差。
2
知识星球的运营小伙伴,很早前就问我,要不要参加双十一活动,顺便测试一下优惠券功能。我纠结了几天,最终还是作罢了。
一来,我不是流量大号,读者偏理性派。结合历史数据看,我不认为自己打个折,就会有很多人付费。对我,收益不大。
再来,我认为教育、知识服务、咨询服务,和消费品的逻辑还是略有不同的。大幅度促销降价,让没想清楚、没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的读者,冲动付费,对学习成长来说也不是个好事。对读者,没啥好处。
既然如此,不如安静。
对知识服务来说,有没有割韭菜感,商家的营销尺度,有一半责任。买家的目标感,有另一半责任。
毕竟,同样一份9.9元的“韭菜课”,高手一样能有收获,外行就只能买个“我在成长”的幻觉。
3
我有两条一向秉持的观点:
人人都该规划第2事业。
如果还没摸索出开源的办法,就先理性思考,适当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