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啥时候失业?

粉时代

贩卖一个焦虑:失业潮。不管你愿不愿意,未来你可能就是失业潮当中的一员,而且“未来”的意思,很有可能就是明年或后年。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原因是搬砖行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工作不顺心,总会说“妈的,大不了回家搬砖。”

现在这个梦想估计实现不了了。那天在微博上看到某地铺路已经用自动铺路机器了,6米宽的道路一天能铺400米,代替原来十几人的农民工团队编制。

以后你失业,搬砖都没人要。残酷不?这还只是自动化带来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还没敢讲人工智能带来的大变革呢。

别着急,一个一个来。

1、过剩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经历过资源紧缺的时期,那是个我们爷爷辈都啃过树皮的时代,粮食短缺物资匮乏,还要向苏联老大哥打借条。后来,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迅速崛起,四五十年的时间,中国各地高楼林立、基本实现了“饿不死人”的局面。

到现在,你会发现选择我们的选择变多了,这一点你从离婚率上就能看出来。也就是我说的各种“过剩”。

比方说,品牌过剩。我们买双鞋,发现鞋的品牌比我们一生要买的鞋还要多,每年换个品牌穿,估计也都穿不完。

品牌过剩,产品当然会过剩,你看看自己家里常年不穿出们的衣服就知道,那都叫“库存”,你可想而知那些江南小厂、广东大厂有多少库存都没出过远门。

我们做广告的,还会面临一些更可怕的过剩。比如,信息过剩,媒介过剩,你说你现在投一笔一个亿广告费用,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能持续多少天。

这些都是“过剩”。过剩当然并不代表必须消失,比如你书架上很多没看过的书,摆在那儿也挺值得。当然过剩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是,竞争与淘汰,比你厉害的公司、品牌、产品会淘汰那些旧有的差等产品;另外就是过剩会加速竞争,书架就那么大,书越来越多,总有一些要扔进床底的。

放在个体上,你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不可取代。以前浪哥觉得,广告行业是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只要有脑子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现在觉得不对,这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剩的内容输出、创意发散,最后好像都没有用,统统丢进垃圾桶。

如果你处于一个各种条件都过剩的行业里,分分钟可能会失业,连老板也一样。

2、科技

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多残酷的决策。比方说,我们过去种地,全家齐上阵,吭哧吭哧好几天,现在一台播种机,一天搞定几十亩。剩下的人力干什么?

这只是一台播种机带来的改变。往大了再说说,近些年各种科技自动化的到来,将要淘汰多少人力?ETC最终淘汰收费人员,自动化手臂早已淘汰了很多流水线工人,还有各种自动化的设备,简直是干起活来又快又标准,还不会背地吐槽老板抠门。

就说我们楼下的便利蜂,24小时无人收银,这种模式不就是在去“收营员”的成本吗?节省人力成本,大势所趋。

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好险啊,幸亏自己读过几年书,不至于成为基础劳动力。呵呵呵。你以为你是脑力输出者,就不会被淘汰,想太多了。

某种程度上讲,阿尔法狗的诞生已经预示了人类的宿命,在很多脑力输出的工作上,机器自我学习能力比人类更加快,机器也将在更多领域打败人类。淘宝出的AI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图、写文案,基本达到初级美工水平,完全够用。

最近在看央视《主持人大赛》,AI机器人给撒贝宁写的诗,比我这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还要好,你不觉得自己快要凉凉吗?

《美国经济评论》 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技术对增长、生产要素分配和就业的影响》,里面就提到过,未来技术发展可能实现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共生,这个过程当中,最起码有两个大变局:

一、自动化的替代作用。自动化一定会让更多人失业,这是必然的,但是这些被替代的人力去哪里?这又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技术带来新的劳动力需求。比如AI机器人的维修啊,服务啊,等等,人力又要补充到人工智能行业,成为辅助力。

总之,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将带来巨大的人力流动与变化,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有人跟不上时代,怪不得连养猪大户丁磊同志都苦口婆心地跟我们说:“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习惯是值得你坚持一辈子的,那就是终身学习,保持好奇心。”言下之意,你不终身学习,养猪都没门。

那些还幻想着回家搬砖的人,搬砖行不通的,都醒醒吧。

3、成本

成本决定效益,成本决定生死,成本关系企业的生命。我想养猪的都懂这个道理。比方说,一头猪6个月长肥,现在用猪饲料,三个月催肥,又快又省钱,而且买肉的还看不出来,我想资本家肯定会选择后一种。

这就是残酷的商业逻辑,不追求德智体美劳,只要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成本问题,将会促使很多公司压缩人力投入,当品牌溢价做不上去的时候,很多为了生存的企业,就会减缩人力成本,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给你1.5个人的工资,你也爽他也爽,只是身体扛不住。不过,那谁管你呢?

经常在网上看到,谁谁谁加班到崩溃,在地铁站大哭发泄?上过班的人看到这种新闻,一定要能理解,说不准下一次主角就会是你。所以,这种情况到处都是,老板为了压缩成本,将人力压缩到最低,你不加班谁加班,不加班他挣什么钱?

尤其是那些马上35岁的职场老鸟,一定要注意“35岁定律”这个词,如果到这年龄你还干的和你身边刚毕业的小孩子一样的工作,那你离淘汰就不远了。这是一个特别浅显的道理:大学生刚毕业,实力和精力都充沛,取代你一个既干不动活又要价很高还特码怨言多的劳力,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过剩+科技+成本,种种迹象都指向一个结果:你我终将会被淘汰。实力稍强的,多扛几年;实力较差的,近在咫尺。反正你懂得,你的价值是为公司创造财富,如果创造不出大于你工资的价值,那么,就此拜拜,再也不见。

不过也没关系,失业也有失业的好处,失业以后你在桥头上卖烤肠,估计还可能实现财富自由呢。